半岛体育二十余载韶华,二十余载热爱。刘莉在服装设计领域初心不改,一路前行,经过22年的磨砺,终于在冬奥服装设计项目中华丽绽放。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葱桶组合”赢了!在冬奥花样滑冰双人滑短节目决赛上,隋文静身着黑色短裙在冰上翩然起舞,宛若一株亭亭的墨荷,而韩聪则是黑色紧身衣,上身点缀着些许亮片,恰似夜空中点点星光闪烁。
如此别具一格的花滑比赛服正是出自北京服装学院(以下简称北服)刘莉教授团队之手。
二十余载韶华,二十余载热爱。刘莉在服装设计领域初心不改,一路前行,经过22年的磨砺,终于在冬奥服装设计项目中华丽绽放。她动情地说,服装设计是我可以做一辈子的事。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在刘莉童年的记忆里,身为教师的母亲,时常在工作闲暇之余为家人缝制衣服。缝纫机“嘎吱嘎吱”的声响听起来是那么亲切;急迫盼望着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以及穿上新衣那一刻的兴奋与开心……都在小刘莉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于是,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半岛体育,她逐渐形成了对美的认知,也开始对服装设计心生向往。
高考后,刘莉来到了天津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天工大),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完成了本硕连读,从此与服装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天工大毕业后,刘莉就来到了北服任教。在东华大学进行博士学位深造期间,她还曾在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系担任项目研究助理。
“在香港理工大学访学期间,我发现学校里的教授、学生、科研助理等,都日以继夜地在教室、实验室里进行研发、设计等一系列工作,这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刘莉告诉记者,她当时全程参与了功能性服装的设计工作,协助体脂率超标的女性在锻炼的同时,通过穿着服装进行减肥。看着她们通过实验一个一个地瘦了下来,刘莉开心不已,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她此后进行功能性服装设计工作的决心。
博士毕业后,刘莉还曾到康奈尔大学的人类生态学院纤维科学与服装设计专业进行访问学习。长期的学习与研究,拓展了她的视野,加深了她对服装设计的理解,也使她确定下来了后续的研发方向——人体工学、功能性服装、智能服装三大领域。
服装设计不仅讲究美,更要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因此,工学出身的刘莉一直在用理科生的思维做服装设计,用人体工学的研究方法制作功能性防护装备。她曾参与设计过航母特种防护服、陆军航空兵飞行服、陆军防毒服、一次性核防护服等一系列高精尖服装。
此外,刘莉还曾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二研究所合作,设计老年人防摔倒智能服装,通过弹出气囊为老年人健康护航;与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石墨烯高性能服装研发中心”。
给刘莉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从2013年到2017年,她主持了“北京服装学院-比音勒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高尔夫服饰人体工程研究中心”项目,正式开始了运动比赛类服装的研发设计工作。当时,她为里约奥运会高尔夫球比赛设计服装,结合人体工学的研究和应用三维运动解析,为运动员定制出舒适合体的最佳服装版型。最终,在女子高尔夫球赛中,中国运动员冯珊珊穿着这套服装取得了铜牌的好成绩,这也鼓舞了她后续进行运动服装的研发工作。
6所高校、4个企业、6个学科领域、100多位科研工作者……回望团队携手进行冬奥服装设计的日子,刘莉直言,最令她感到自豪的“作品”,诞生于那段岁月。“武大靖冲过终点时,只领先第二名0.016秒!”
作为北京冬奥保障营成员,回忆起中国短道速滑队夺得中国队首金的时刻,刘莉仍然激动不已,“为设计短道速滑、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竞速类项目比赛服,我们根据中国运动员体型半岛体育、技战术特点,曾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测试了150多种面料的基础性能,最终自主研发了减阻面料,为多名高水平运动员打造‘战衣’。经风洞测试,我们研发的多款比赛服减阻率均超过10%。”
“与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竞速类项目相比,花样滑冰等技巧类项目则更加注重美的表达。”刘莉透露,2018年年底,团队“临危受命”,为即将参加2019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下称花样滑冰世锦赛)的韩聪、隋文静设计比赛服。
这是团队第一次接触花样滑冰的服装设计工作,这次的成功也为团队后续在冬奥为他们进行花样滑冰服装研发设计奠定了基础。
2020年3月,冬奥备战全面展开。刘莉团队接到上级任务,要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为400余名运动员进行三维量体。时间紧,任务重,团队一天也不敢耽搁,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的冰雪运动基地,只为亲身了解运动员对服装的实际需求与试穿感受。
事实上,运动服装设计在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创新。模型计算、面料组合、结构设计……每一个步骤都要精益求精。
刘莉团队通过三维量体获得精准数据后,根据运动员的运动姿态进行等比例打印,将服装穿在模型上,并在风洞中进行测试,再根据测试数据进行反复修改,调整数十版,从中筛选出性能最为优异的服装,再进行细节上的优化,从而确保运动员身着最佳“战衣”,驰骋冰雪赛场。
通过2019年花样滑冰世锦赛的服装设计,刘莉对花样滑冰这项运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花样滑冰不仅是力与美的运动融合,还是音乐与舞蹈的艺术融合。因此,在研发冬奥花样滑冰比赛服时,她决定围绕“融合性”来做文章。聆听音乐、沟通交流、设计图样、制作裸服、镶钻装饰、陆上试穿、冰上试穿、反复修改……在2021年4月至12月这8个月的时间里,团队就反复打磨了50多款样衣。
“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是将中国元素在比赛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刘莉表示,团队设计的花样滑冰比赛服不仅用科技保障了服装的舒适度和运动功能,还运用了中国传统染色、苏绣等传统工艺,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冬奥结束,我在北京进行科学技术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汇报时,有一组数据令我十分难忘。”刘莉感慨道,“从项目立项起,4年时间里,我们收到22份装备签收证明、4000套服装签收证明。我们应用创新技术,为9支运动队提供了高性能的运动服装装备,为他们总成绩中的5金2银2铜作出了贡献。”
在取得丰硕的冬奥创新成果后,刘莉团队来不及停歇,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挑战中——为夏季奥运会进行比赛服设计,继续为运动员比赛服装贡献团队的匠心与巧思。
“有了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布局需要同步跟上。”刘莉介绍,“截至目前,围绕‘快半岛体育、护、暖、美’4个方向,我们已提交了40余件发明专利申请。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通过服务北京冬奥会,更多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到服装研发之中,大量的创新成果应用到运动服装上,刷新了人们对科技服装的认知,给服装设计等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冬季运动专业服装装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依赖进口,缺乏高科技、尖端比赛服的自主研发体系。正是依托北京冬奥,刘莉逐渐建立起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运动服装体系,掌握了自己的知识产权,而高性能运动服装体系的建立,影响着服装设计领域整体发展,同时也影响着科技创新与服装设计能否同频共振。
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半岛体育、首都劳动奖章、中国冰雪之夜“耕耘奖”、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刘莉在服装设计领域的默默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更让她欣慰的是,通过实际参与冬奥等项目,学生们了解到自己的成果在其中发挥的价值,也更愿意从事科研工作了。“以前很多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去服饰公司。现在,我的学生中决定读博士学位的比例越来越高了。”刘莉不无骄傲地说。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刘莉回忆,她攻读博士学位时,导师教导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研发的成果需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她在带领团队进行服装设计研发时,也着力培养学生形成这种意识,以更好地保护她们的研发成果。
“不可否认,在我国服装设计领域,一些设计师的创新成果被抄袭、被侵权等情况仍然屡见不鲜。”刘莉坦言,设计师们往往不是很清楚保护成果的方法。为此,她建议设计师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创新成果能够形成哪些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途径。
另外,从社会层面上,应该给予服装设计师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鼓励她们更好地进行研发创新,真实有效地帮助她们实现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从而促进我国服装设计产业进一步繁荣发展。
谈及团队,刘莉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为女性在服装设计创新发展中作出的贡献由衷赞叹。“在服装设计领域,女性从业者基数较大,我们团队也是如此。”
刘莉观察半岛体育,大多数女孩子天生爱美,喜爱打扮,对于服装设计就可能会有更多理解与热爱。同时,服装设计研发工作需要进行很多细致的工作,也需要更敏锐的感知,女性设计师往往在这些方面也更有优势,更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如同奔腾入海的不息浪花,又似闪耀星空的璀璨亮光。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尤其是女性设计师,如同刘莉团队一样践行着她们的理想。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服装设计产业的创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